发布时间:2023-09-17浏览次数:757
中新网合肥11月28日电 (记者 张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第24届大会暨中国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50周年、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立30周年大会2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开幕。活动为“黄山风景区零碳景区示范基地”授牌,黄山风景区成为中国首个山岳型零碳景区。
11月28日,安徽黄山风景区被授牌成为中国首个山岳型零碳景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供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集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顶桂冠”于一身。
2022年,黄山风景区在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和双碳权威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指导下,启动零碳景区创建工作。黄山风景区联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研究智库复旦大学团队,围绕“山岳型零碳景区”的创建标准与评价方法,开展创新研究和顶层设计,完成《黄山风景区碳源、碳汇调查、核算与评估报告》《山岳型零碳景区评估方法暨黄山风景区零碳景区创建方案》。
2023年11月6日,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会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上海组织召开黄山零碳景区创建项目专家评审会,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创新性地提出山岳型零碳景区评估方法,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评审。经核算,黄山风景区作为全国首批低碳旅游示范区已实现碳中和。
据介绍,黄山风景区多年来持续推出植被碳汇保育、景区能源替代、绿色场景创设、智慧旅游发展等项目,创新“山上游、山下住”“净菜净物上山、垃圾洗涤物下山”“景点封闭轮休”等绿色运行模式,在维护山林生态休养生息和为年逾400万中外游客提供高品质生态产品之间成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推进工作开展,黄山零碳景区创建项目提出“建立健全零碳景区常态化管理体系机制、实施减源增汇工程措施、搭建游客低碳旅游行为引导渠道、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深化黄山零碳景区品牌建设”五项主要任务,并按近期、中期、远期三阶段时序构建重点项目库。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黄山将用创新创意提升“大黄山”IP生态含绿量,用零碳约束推动景区“低碳+智慧”管理提档升级,借力“双碳”产品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大美黄山”成为低碳新时代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完)
国函〔2023〕131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
你们关于报请批准《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福建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福建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41.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215.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34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18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89.9亿立方米。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加快发展壮大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提升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水平,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主体功能定位,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空间,建设中国稻种基地,发展山地生态农业,打造环三都澳和东山湾等水产品优势区。筑牢以武夷山—玳瑁山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脉为核心的生态屏障,统筹推进江河源区、湿地、河口、海湾等保护修复。提升福州都市圈发展能级,强化厦漳泉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为积极培育创新走廊提供空间保障,高标准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南平、三明、龙岩等山区中心城市建设,深化山海产业协作,带动山区城镇乡村加快发展,推进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全面振兴。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与周边省份的城镇联动发展,协同共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完善城乡生活圈,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分区分类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强化陆海统筹,提升沿海城市海洋功能,拓展公共亲海空间,优化海洋开发保护格局,统筹近远海域空间保护利用。加强重点城市跨区域重大风险联防联控,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整合优化形成现代化港口集群,构建适度超前、绿色低碳、高效实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武夷山、福建土楼、鼓浪屿等世界遗产,长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等红色遗产,以及妈祖信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打造独具福建特色的地域景观,谱写新时代美丽中国福建篇章。
五、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规划》是对福建省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规划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规划实施保障。福建省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规划》印发和公开,强化社会监督。组织完成地方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强化对水利、交通、能源、农业、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军事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业草原等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建立健全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发挥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自然资源部要会同有关方面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加强指导、监督和评估,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决策部署,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要及时请示报告。
2023年11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编辑:刘阳禾】